今天分析一種真菌性病害——蛛網病。該病的典型特征是:雜菌菌絲粗壯、白色,在地上蔓延時如蜘蛛網一般,特別是清晨在露水還未消退的時候更為明顯,一根根菌絲掛滿露珠,甚是好看。但是這是一個危險的現象,這些蛛網般的菌絲在地表快速蔓延,尋找“食物”,羊肚菌這個“鮮嫩可口”還具有“保健價值”食材,自然逃不過蛛網病雜菌的青睞。蛛網病病菌從菌柄底部向上侵襲,直至將整個菇子吞噬,無論大小、無論胖瘦,所到之處,片菇不留;被侵染的菇子,根部首先被白色濃密的雜菌覆蓋、停滯發育、隨后變軟、嚴重者整個菇子被白毛覆蓋、倒伏死亡。
蛛網病應該是一些土壤中固有的微生物【目前被鑒定出的一種是Cladobotryum protrusum(Lan et al. 2019),從各基地反饋的資料看,可能不止這被鑒定的一種】,當這些蛛網病病菌在土壤中的數量很少時,通常還形不成集群效應,不會對菇子造成傷害,但當蛛網病菌數量增多到一定程度時,危害就顯現出來了。
環境中的各類雜菌非常多,大多不對羊肚菌產生危害,不用過度擔心,只有當雜菌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危害到菇子,此原理同樣適應于其他雜菌、蟲害。
引起蛛網病菌數量增多到產生危害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的富營養化和外源營養袋處置不當。
土壤富營養化:田地腐殖質含量過多,或被人為添加了處理不當的腐殖質后,容易滋生雜菌。
外源營養袋:外源營養袋原本是供給羊肚菌菌絲利用,當羊肚菌菌絲活力下降,進袋能力不足時,雜菌就會乘虛而入,此時的營養袋成了一個“炸藥包”,繁衍著大量的危險品;當然,外源營養袋滅菌不徹底,雜菌也會在內部滋生,最后再從外袋中蔓延出來影響羊肚菌。外源營養袋的問題在高溫季節尤為嚴重,特別是早播種或反季節種植中。
知道了蛛網病的來龍去脈,不難找出對策:
蛛網病的防控宗旨:預防為主,發病隔離。
發病前的防控:將蛛網病菌的基數降低到不發病或無害狀態
1)制定合理的生產方案,避免高溫環境下播種,高溫條件下,菌種活力降低、菌絲纖細,雜菌活躍度高,雜菌同時還會侵襲菌種。這樣一方面羊肚菌處于劣勢狀態、而雜菌在高溫下優勢活躍的,雜菌就將快速繁衍,后期很難控制。因此,制定合理的生產方案尤為重要。
2)田地預處理,通過高溫暴曬、作物輪作、生石灰消殺的措施,將環境中的有害微生物降低到無害狀態。
3)外源營養袋:合理的營養配方、滅菌徹底,及時擺放。
4)外源營養袋擺放到出菇之前,如果發生大比例的外袋污染,必須在出菇前進行撤袋,可選擇出菇前5-10天期間撤袋,并對外袋擺放位置明顯有雜菌外溢的地方施撒生石灰,進行消殺。
5)出菇環節,當發現有蛛網病蔓延時,可用生石灰將蔓延區域覆蓋消殺,使用“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噻菌靈”或以“二氯異氰尿酸鈉”為主要成分的藥劑,按照藥品說明書兌水噴施,注意這些藥劑對羊肚菌也具有殺滅作用,因此只能對發病區域進行噴施。主要目的將發病區域的雜菌全部消殺或抑制,消滅其繼續傳播的潛力,也即對病菌的“隔離”。